生产基地

主要生产内窥镜清洁刷、器械垫和手术铺单、隔离衣等一次性医疗用品

医疗器械行业政策不断,有哪些利好扑面而来?

      随着政策性利好的春风不断,医疗器械板块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反弹走势。从消息面上来看:“对医院等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,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,中央财政贴息2.5个百分点,期限2年,申请贴息截至今年12月31日。”这就意味着医院资金压力缓解,那么医疗器械和医药公司的回款会更快,医药公司也有更多资金配备新的设备和药品,这属于是医药和供应商的直接利好。

      近年来,在中国鼓励医药行业发展相关政策的促进下,一些外资企业积极投资医药制造业,相关生产和研发项目纷纷落地。外资药企加速推进本地化战略,从研发到生产制造,甚至供应链都转向本土化,推动在华医药产业链优化升级。其代表是众多将高端器械国产化的国际医疗器械巨头,如西门子、波士顿科学等。

      卫健委提出,要根据当地的人口规模,配足配齐救治的床位,同时对于ICU(重症的监护单元)也要加强建设,且要求ICU床位要达到床位总数的10%。

      从这2年的局势来看,ICU可以极大地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率,为危重患者争取时间和机会以便进行进一步治疗。目前我国各级医院ICU建设普遍存在床位不足、医护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。

      我们发现按当前国内ICU床位数量测算,每百万人口重症医学科可用来治疗重症新冠患者的床位数在3.08张至9.26张范围。加快ICU建设或许成为疫情处置链条的重心,决定前端防控措施刚性的调整速度,有望为疫情处理前端防控的调整奠定基础。

      各地及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服务外贸外资工作力度,在做好防疫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监管的基础上,加快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,加强对抗疫产品的质量监管,扎实推动医药重点外资项目落地投产。

      我们发现贴息贷款激发医疗设备黄金窗口期,政策支持叠加国内基建将激发旺盛需求。长期以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大多依赖进口,近年来有关医疗器械采购国产化的讨论从未停止,部分省市已经发布试水政策,为应对潜在的中国市场采购趋势变化,许多外资企业也在主动考虑将原本进口的产品转本土化生产。

      医疗器械公司的走向与估值重挫有关,其实这2年多的疫情对于医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然而医疗器械公司增利,公司股价却是不断下跌,这就造成了逻辑上的错杀。再加上3季报医药公司纷纷出现业绩大幅度增长,这也是机构资金再度进场的一个主要原因。

      对于普通投资者还是不要一窝蜂的去追涨,曾经高位“吹风”的经历难道忘记了吗?即使看好也应该逢低介入,市场依然缺乏对医药股的信心,暂时的反弹还不是真正的反转,关注之后国家政策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改变。